English

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秀美山川

1999-08-16 来源:光明日报 水利部部长 汪恕诚 我有话说

一、两年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江总书记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我部积极响应总书记的伟大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

一是制定规划,抓基础工作。1997年9月,我们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的基础上,重新编制《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长江大水后,按照“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灾后重建的要求,编制了《加快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改造,促进退耕还林的实施方案》,现已完成并上报国家计委。同时,组织长江、黄河、松花江及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和珠江等七大流域各省市区编制或修订本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黄河水利委员会已及时编制完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规划》。

二是依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27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1000多个地(市)、县(市、区)依法制定了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文件。有20多个省、150多个地(市)、140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实施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持证上岗制度。

依法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简称“三区”)的划分公告工作。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三区”公告,1000多个县划分了本行政区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治理速度。1997年以来,中央大幅度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各地也多层次、多渠道加大对水土保持的投入。山西、河北、河南、云南、山东等20多个省都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大幅度增加了对水土保持的投入。

四是依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四荒”拍卖、租赁、户包和股份合作等,是80年代以来群众自发创造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新形式。90年代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下发之后,水利部高度重视,积极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1998年印发了《水利部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管理办法》。山西、黑龙江等省政府也制定了拍卖、转让、治理“四荒”的规定和管理办法。

五是全面启动“十百千”示范工程。1998年以来,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推出重大举措,在深圳、大连、青岛等十个城市,江西省兴国县、甘肃省定西县等100个县和1000条小流域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简称“十百千”示范工程)。在工程项目入选时突出“严”字把关,层层筛选,严格审查;在工程实施时突出动态管理,达标一批,总结验收一批,命名一批,验收不合格的将取消示范工程资格。

六是坚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模治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水土保持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这样形成的综合防护体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单一工程或单一林草措施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措施的防治功能,最稳定地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是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好路子。

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和太湖等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覆盖了我国26个省的900多个县,约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截至1998年底,全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平方公里,开展治理的小流域达二万多条,已完成治理5000多条。治理速度由原来的每年治理几千平方公里发展到3万多平方公里,1998年突破5万平方公里。这些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减少和拦蓄泥沙达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经过7年多的治理开发,有500多万农民已经脱贫。其中陇南地区的贫困户由66%下降到24%;四川的贫困户由15%减少到5%。

二、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开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局面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水土保持面临的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为此,我们将努力工作,开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二,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依照《水土保持法》和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认真行使水土保持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紧紧依靠各级人大,强化监督执法,重点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继续完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促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进一步正规化、规范化。

第三,大力推进以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黄河上中游、长江上中游、风沙区、草原区为重点,加快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步伐,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改造速度,加强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5万平方公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动群众治理开发“四荒”积极性,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力争用3—5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十百千”示范精品工程。

第四,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首先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即预防为主,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同时,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机修梯田、沙区综合治理开发、经济林果栽培、坡面水系、集雨截流、节水灌溉等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将“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建国50年来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验和实践说明,只要我们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预防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就一定、也完全能够实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